无论外国人与哪个地区的中国人打交道,都能马上察觉到,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缺钱。你让他们帮你做事,他们第一个要求就是给现钱,因为他们一无所有,只有拿到了现钱,他们才有饭吃。即使是小康之家,碰到急需用钱的时候,也常常筹不齐最起码的数目。中国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用来形容应付官司、安排葬礼等事情而被迫借钱的窘状,称为“过贱年”,就如同一个饥寒交迫的人,不顾一切地去寻求帮助。除了财大气粗的人家外,其他任何人家都无法独立应付这类事情,唯一的出路就是寻求外援。一度贫寒而又希望渺茫,这是中国最为突出的现状,它使得人与人之间明显变得冷漠。在忙于生计的重压之下,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固有的习惯,那就是即使不必为生计而焦头烂额了,他们也一样会保持相对艰苦的生活状态。在中国,钱和粮如同一个椭圆的两个焦点,所有人的社会生活都在围着它们旋转。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大众极度贫困,他们为了获得最基本的生活所需,而进行着长期艰难的奋斗,并在各种无法想象的环境中遭受着令人怜悯的苦难。一个人中国人,无论他多么地仁慈善良,也无法让自己从令人绝望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哪怕只是减少千分之一的苦难。一旦遇到荒年,苦难就会成倍地附加在他们身上。中国的有识之士肯定能意识到,他们所采取的一切减缓苦难的办法,都是无济于事的。不管是靠个人的仁慈,还是靠政府的干预,即使那些减缓苦难的办法做得再好,最终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这种办法就好比给伤寒病人发放一些冰块——每个人只能分到那么多,但没有医院、没有食物,没有药剂、没有护理,最终还是治不好病。因此,一点也不奇怪,中国人的仁爱之心并没有增加,只是在完全缺乏体制、预测和管理的情况下,一直保持着行善的习惯。如果长期处于无法防止而又无力救助的苦难中,那么一个最有教养的人又能怎么办呢?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这种现象,在现代战争中可以得到明证。第一次看到流血的人,难免会神色紧张,并对此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但见得多了,那种不良印象就消失了,替而代之的是麻木不仁。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对血的恐惧一生只有一次。在中国,时不时就可能发生战争,人们对战争的后果也就见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