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草千字文》
图8-1 智永《千字文》
释智永(生卒年不详),陈、隋年间僧人,世称“永禅师”,俗姓王,名法极,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相传曾闭门学书30年,传家法,为“二王”书法传人。智永是闻名的苦学书家,求书之人踏破门槛,将门槛用铁皮包裹,人称“铁门限”。写秃笔头有数瓮,将破笔头埋在土里,砌成坟冢,称之为——“退笔冢”。《法书要录》中记载“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十馀,而五簏满。”[1]智永书法精熟过人,体兼众妙。苏东坡尝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一,乃识其奇趣。”[2]有《真草千字文》墨迹传世。
《真草千字文》,智永作品真迹。此帖楷书与草书隔行并举,两种不同书体,将智永的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传智永晚年时,以当时的识字课本《千字文》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出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千字文》是当时的通用的识字课教材,智永此举使得《千字文》不仅作为识字的范本,同时也作为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书法作品广泛传播。此件书法,用笔中侧锋交替运用、提按起伏变化明显、点画一波三折、连带呼应,楷书劲健有力,草书圆转丰腴,整体风格含蓄而富有韵律。这些特点反映出智永书法的深厚功力,尤其是用笔的精熟程度。此帖可以作为二王系统楷书、草书的入门字帖,对二王书风的继承和弘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