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公心爱物,不肯看到别人有所偏失而不加以纠正,所以能和而不同(公心爱物是和,以己正人是不同);小人则相反,不是盲目附和,就是阿比取媚,像别人的影子一样,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见。
和而不同,就是恰到好处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儒家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把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庶人、小人一些等级,做到了和而不同就起码可以算个君子了。我们先说“和而不同”。“和”与“同”这两个字,看似很相近,其实却正相反,它们是互为对立的一组范畴。和是协调群众,把形形色色的人等捏成一个整体;而同是在各色人等的群众中认定意气相同的,这就是所谓知音,同志,其表现是用单一代替统一。要协调群众,首先自己要超出群众,要具备服众之德。就是说,只有德操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在不盲从、不阿附中与别人达到一致。这个一致要以“义”为标准,义者宜也,宜者合乎情理也,以义为标准的一致是在合乎情理中与人和谐相处,因此和谐一致是为合情合理所决定的和谐一致,就是和而不同。古人说:“臧否损益不同,中正以训,谓之和言”,就是说,要有原则(中正以训),要敢提不同意见(臧否损益),这样在切磋琢磨中结成同志。同就不是这样。因为只有单一,所以其他都是附属,但既有“其他”,实际上也就不是“单一”,之所以这些“其他”能来附属,不是因为愚蒙盲从,就是因为阿比图利——不管对与不对,只要能讨你欢心,他都会唯唯诺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