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艺学学科反思与文学理论的未来
对于从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学人来说,关注和思考文学理论的未来这样一个命题及其所标示的现实和理论问题是有必要的。毕竟这是一个涉及现代语境下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是否具有自觉性、科学性乃至现代性的重要问题。
不妨说,提出这个命题本身就是这种自觉性、科学性与现代性的一个表征。然而,这里我们并不拟就这一问题本身的发生、过程、影响等进行学术史式的考察与厘定。对于知识生产来说,更为要紧的工作是去具体地理解和阐释文学理论的未来这一较为实际的问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理解和阐释这一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文学理论的未来进行理性的预测和独断的建构。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使这一问题本身问题化,从而更好地进入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史的语境之中。
让我们先回到1999年。这一年是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不单单因为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纪念年,又是一个世纪末之年。更为关键的是,这一年,出现了杜卫先生的专著《走出审美城——新时期文学审美论的批判性解读》、陶东风先生的论文《80年代中国文艺学主流话语的反思》、许明先生的文章《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文学研究的个人经验》等文学理论类著述。[1]细读此类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共享了反思性知识生产范式,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