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观是针对以前传统教育中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传统的教育只是将学生视为被教育的对象,只看到其被动的一面而看不到其主动的一面,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一些教师上课是一言堂、满堂灌,自己当演员,让学生当观众或听众,不给学生留有一点自主支配的时间,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第三,学生的个体观。学生的个体观是针对教育现实中的弊端而提出的。在实践中,一方面,人们要么把学生视为没有思想和感受的白板,要么将学生视为和成人没有什么区别的小大人。这些忽视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于受影视信息广泛传播的影响,当时中小学生的视野开阔,思想开放,对外界事物反映迅速而敏感,追求新意和时髦,甚至比许多成人更具时代气息,再用上一代的观念和行为来约束学生,这将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摈弃传统的观念,承认并正视现代学生的群体特征,认真研究现代学生的特点,采取积极的引导措施,教育者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得到他们的认同和配合,从而达到教育和影响他们的目的。另一方面,人们往往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其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既具有未成年人的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我们应充分尊重由遗传、环境、教育作用导致的个体差异。简言之,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教育应保证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创造条件,而不是一刀切、一律化。